陜西中右商業(yè)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歡迎您!
- 微信公眾號
掃一掃關注
- 收藏本站
- 聯(lián)系客服
掃一掃關注
安徽住達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資質(zhì) ---越思考,責任越大 來源:號 巖土 1958年,蘇聯(lián)專家來到上海,說上海處 軟土 地層,含水量多,因此不宜建設隧道工程。 1993年5月28日,上海1號線開......
立即咨詢快速申請辦理
來源:未知 作者:小蘋果 發(fā)布時間:2019-12-06 熱度:
安徽住達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資質(zhì)
---越思考,責任越大
來源:號 巖土
1958年,蘇聯(lián)專家來到上海,說上海處軟土地層,含水量多,因此不宜建設隧道工程。
1993年5月28日,上海1號線開通。
2017年4月28日,上海地鐵日客流量達到1186.7萬人次。
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,上海地鐵從無到有,從被外國專家斷言“這里的軟土層不能造地鐵”,直到現(xiàn)在線路規(guī)模已是世界第一。這樣的飛速發(fā)展背后,地鐵的建造者、營運者,為之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。
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、上海市政協(xié)常委王如路回憶起上海市中心心臟地帶最早的地鐵站——2號線南京東路站的建造過程,娓娓道來背后,那些緊張、辛苦而又充滿創(chuàng)新的故事,很是動人。
上海地鐵建造規(guī)模已居世界第一位?!?/span>
深夜的地鐵,工人正在維修和整改沉降的軌道。
在“心臟”建站的挑戰(zhàn)
1998年,我從同濟大學地下結構工程博士后畢業(yè),被分到地鐵公司工作。當時,地鐵1號線已經(jīng)建造起來,上海正打算建造2號線。
2號線的施工比當時的1號線難度大很多。它一開始就決定建在市中心,許多站點靠近保護建筑,有的甚至從老建筑下方穿過,我們對此沒有任何經(jīng)驗。其中最難的,當屬南京東路站,它原來叫河南路站。那里附近有一幢老樓:東海商都(今天的353廣場,現(xiàn)在叫悅薈),建于上世紀30年代,裝飾藝術風格,是有名的歷史保護建筑。
南京東路站基坑平面圖
南京東路站難建,難到什么程度呢?一是地鐵離老建筑太近,其外圍結構到老房子的外邊線,最近只有1.2米。我們從未建過貼得如此近的地鐵站?,F(xiàn)在回想起來,此后好像也沒有建過離老房子近到這個程度的地鐵站。
二是房子太老。拆開東海商都的立柱后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所有立柱,箍筋已經(jīng)爛透。它們是一英寸乘一英寸的方鋼,一圈箍筋都爛光,是很危險的事情。地下基礎如此之差,困難如此之大,所以有六七位博士都被召集起來一起研究,建造南京東路站的同時,怎樣才能保證脆弱的老建筑不受影響。
據(jù)說此前,決策層有過爭議。有人提出,地鐵站不如建在天津路上,畢竟天津路沒那么多保護建筑。然而百般考慮后,還是下決心在南京路上建站,因為南京路匯聚了觀光、旅游、商業(yè)、文化等種種功能?,F(xiàn)在證明,這個大膽的決策頗有先見之明。但當時對我們工程技術人員來講,壓力很大。
再說一點背景。自主造地鐵,在上海之前,只有陜西做過??申兾鞯慕?jīng)驗,上海難以借鑒。兩者的地質(zhì)條件不可同日而語。陜西地下水很深,上海地下水太淺,土質(zhì)松軟,往下挖半米就可能“咕咕”地冒水,造地鐵的困難大多了。
當時上海已經(jīng)成功建造了地鐵1號線,可謂打破了外國專家曾經(jīng)的“預言”。然而當時1號線線路較短,有點試驗性質(zhì),大部分不走市中心。而2號線,是首次在上海市中心的心臟地段——南京路步行街地下穿過。我們必須直面這個挑戰(zhàn)。
“地鐵之父”親自帶隊
南京東路站由“地鐵之父”劉建航院士親自帶隊。劉院士生于1929年,幾乎與東海商都這幢老樓同歲,但他依然堅持親自跑工地。大家在地鐵站邊上臨時安營,有需要就住在里面,位置就是后來的恒基廣場。
劉院士最為辛苦,因為他說話管用,每當我們幾個年輕人指揮不動工人時,只有靠劉院士去指揮。他還有高血壓,但每次到了關鍵節(jié)點,他都堅持一定要去坑坑洼洼的工地看現(xiàn)場,甚至一連幾天都住在現(xiàn)場不回家。難以想象,當時他已是70歲的老人了。
我記得有一天下雨,偏偏這時,一些工人不知怎么不見了。對上海的軟土層來說,土挖到一定面積和深度,需要立即做支撐,不然要面臨坍塌的風險,后果嚴重。爭分奪秒。劉院士到現(xiàn)場一看,支撐居然還沒做,一下子氣急了,沒注意腳下,“吧嗒”一腳踏空,踩到水潭里,鞋子、襪子、褲子全濕了,滿身是泥。
我當時已經(jīng)算正式工作了,其他幾位還是博士生,作為劉院士的博士生,必須要跟著他跑工地。工作從早七點做到晚七點。1998年到2000年兩年內(nèi),我們沒有休息過一天。
如今回想起來,大家當時的工作狀態(tài)非常好。中飯常常一起在河南路面館吃一碗面。而劉院士的夫人,時不時會送來幾包揚州的醬菜當佐料。工作安排是今天你去,明天他去,每個人輪流到現(xiàn)場,一班兩人,彼此分工明確。重點觀察挖土、支撐、加固的情況,隨時測量數(shù)據(jù),比對有沒有變形。變形太大,就是險情,需要及時匯報,商量下一步應該怎么辦。
我覺得很有意思,做這樣一個工程,能抵得上讀好多本書。外圍的防險、加固、注漿等等,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。這些東西現(xiàn)在來看,由于技術進步、材料工藝進步,做起來已經(jīng)比當時容易多了。
中國獨創(chuàng)的“挖地法”
上海能夠建造地鐵,劉院士貢獻卓著。他很早就提出一些理論,比如說,上海的軟土層,需要分區(qū)、分塊、分層、對稱、平衡、限時挖土。這種挖法,國外從未提出過。建造地鐵1號線時,劉院士進一步總結了1號線的工程經(jīng)驗,最終歸納出“時空效應理論”。
“時空效應理論”簡單點說,就是開挖的時候,時間和空間需要一起計算好。比如限定先挖某一塊面積,限定先往下挖幾米,按照種種參數(shù)計算,必須8個小時內(nèi)挖好,及時做支撐。一旦超過這個時間,再挖就會造成較大的沉降和變形。時間和空間兩個因素,同時影響著挖土的質(zhì)量。這是上海能夠在軟土層建造地鐵的法寶之一,也是國外從未有過的理論。
建1號線時,劉院士比較謹慎,這套辦法只是粗淺的想法,在1號線建站時略有應證。但在建造2號線時,“時空效應理論”得到了充分利用和繼承提升??梢哉f,2號線的順利建造,真正為上海后來鋪就幾百公里長的地鐵開創(chuàng)了條件。
不過,做工程的人都知道,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施工。懂行的技術人員,不可能一天24小時盯著,執(zhí)行的人難免有脫節(jié)。比如2號線科技館站(原來叫楊高中路站)有一次基坑局部發(fā)生過問題,就是因為當時分層挖土的時候沒控制好,支撐被沖斷了。
建造南京東路站時,由于東海商都那棟樓,變形和沉降必須嚴格控制。當時挖一次土,必須在八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內(nèi)完成。然而囿于種種環(huán)境因素,完不成也有可能。所以每一次,我們都非常緊張。超時,就意味著變形大。變形大,墻后的土體就會移動。最終,東海商都這棟老樓會被“驚動”。
東海商都有七層高,當時卻只靠7米短的11根小木樁支撐,而非現(xiàn)代建筑幾十米的混凝土樁。它一動就會散架,像個碰不起的瓷娃娃。70年前,誰也沒想到這個地方未來會建地鐵。工程之難,不僅在于主體車站,出入口的施工也得十分小心。有一個出入口靠近南京飯店,那也是幢老建筑。
總之,南京東路站與人民廣場站,當時并稱2號線的“兩大難點”。經(jīng)過不斷研究,基坑開挖時的沉降變形最后被有效控制住了。起初,深度挖了三分之一,已經(jīng)沉降6厘米。后來我們調(diào)整方法,再挖剩下的三分之二時,沉降僅3厘米,變形只有原來的二分之一。若非如此,挖完后可能變形達到20厘米,那就會隱患重重。
最終,我們的團隊竭盡全力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。
不愿做運營卻做出了專利
2000年,地鐵2號線正式通車。此后,地鐵公司開始分成工程建設與運營維護兩家。沒想到,我被安排去做運營維護。說實話,我當時不愿去,有點小情緒。
建設和運營有很大差別,做這行的人都希望搞工程建設。每一座地鐵站下面的結構都不同,每一次都能遇到新問題、新挑戰(zhàn),每一回都需要創(chuàng)新,因此工程建設很鍛煉人。一旦成功做好,成就感也難以言表。
而運營不同,它要保證地鐵順順利利使用100年,每一天的維護都必須認真仔細,點滴瑣事永遠做不完,俗話說“生活勿清爽”。
劉院士不愧是“地鐵之父”,他與隧道打交道那么多年,對地鐵的認識很深刻。當大家都想做建設不想做運營時,偏偏劉院士希望我去做運營,為此還專門到我家做我思想工作。他說,運營屬于長期問題,做運營的人必須得懂建設。你是這個專業(yè)的全日制博士,也有建設經(jīng)驗,運營部門需要你。
直到今天,我越來越意識到劉院士當時看得多長遠。從專業(yè)上來講,工程建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隱患,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工程。地鐵想要百年以后還能使用,這些隱患就得靠后來的運營維護,去一一排查解決。所以劉院士當時就強調(diào),后期運營這一塊,必須有懂建設的人去做。
這幾年,地鐵站發(fā)生過一些事情。2004年左右,1號線黃陂南路到人民廣場的某個區(qū)段,隧道變形很大。原因有多種可能,也許是上海地面這一塊沉降快,也許是降水問題,也許是施工問題。它一直不斷變形,已經(jīng)變成橢圓形,如此下去非常危險,必須治理。
我們運營部門用了一年多時間,把上面的土體卸掉,更換成輕質(zhì)材料,下面進行堵漏等等。每天后半夜,等地鐵停運后,我們做一點、再做一點,一直修了一年半。后來,我們在多條運營線路上,大概發(fā)現(xiàn)三萬多個變形點,平均每天晚上修補一百多個點。
把沉下去的地方抬起來,把變扁的隧道再撐圓,這個技術難度很高。此前全國都沒有人嘗試成功。為此,我們還獲得了幾項專利。
有意思的是,陜西由于土質(zhì)硬,此前沒發(fā)生過類似情況。上海修補成功后,廣州、天津、南京、杭州、寧波的地鐵站,但凡碰到類似的沉降問題、隧道變形問題,都采用我們這套專利技術。現(xiàn)在全國各地在建的地鐵線路上,發(fā)生類似問題,用的也是我們這套辦法。
每一天晚上,當最后一列地鐵末班車回到車庫,整座城市已經(jīng)入眠。而此時,正是地鐵隧道里燈火通明的時候,有一百多人在檢查和施工。每天,夜間停運的幾個小時,對我們而言,都是最寶貴和繁忙的工作時間。
幾年后,我又生出改做工程的念頭。甚至表示,只要能做工程建設,沒有任何職務我都愿意干。做運營很辛苦,辛苦也就算了,關鍵是你的辛苦和成績,大家看不見,每天深夜都有忙不完的事兒。最終,是領導找我談話,再一次說服了我。
第一個總是最驚心動魄
2006年的一天深夜,2號線過江隧道突然冒沙。當時我正好在靜安寺站檢查隧道,接到電話說,江底冒水,我嚇了一跳。過江隧道漏水是非常棘手的事,于是我連忙打車前去。現(xiàn)場看到以后,心里更緊張。漏沙、漏水不斷,堵都堵不住。這個問題不解決,可能整條過江隧道就不能用了。
后來劉院士也趕了過來。先讓隧道公司幫忙搶修,隧道這方面的技術,我們的團隊還做不了。大家一開始也想了幾個方案,把隧道內(nèi)部結構打開,一看,與預想的情況不一樣,連忙又封上捂住,不敢輕易再動。就怕一動錯,反而壞事。所有人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9點,列車方能通車。
此后的半年,我們一直在研究,怎樣處理隧道里的水。這些水每天深夜,都需要人手動去抽,工程艱巨。后來我們想到了液氮。用液氮把水冰凍,在冰凍狀態(tài)下,一點點堵住。液氮這個方法用于地鐵大概還屬首次。我們用了半年時間,終于修復了過江隧道。
類似的情況,后來其他地鐵站點也出現(xiàn)過。這一回大家都有經(jīng)驗了,知道用液氮處理。但第一個總是最驚心動魄的,在沒有任何經(jīng)驗的情況下,那時候真是不敢輕舉妄動,就怕隧道報廢。
7號線黃浦江段,有一次發(fā)現(xiàn)隧道一天沉降1厘米,于是我們每天派人重點監(jiān)測和檢查,奇怪的是現(xiàn)場排摸,找了兩天都沒找到沉降原因。第三次,我說我去看一下吧,地毯式地找,終于找到一個小蓋,打開一看,里面在漏水,水噴出來,但外面聽不出任何聲音。
針對情況,我們馬上堵住漏水,沉降終于下降到一天不到1厘米。隨后全網(wǎng)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有60多座車站都有類似的漏水點,原因還各不相同,又進行整改,花了近兩年時間,終于全部堵住。
還有一次,凌晨3點我接到電話,說是一個正在建的站點,隧道被打穿了,下面不斷冒沙。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:“不會吧,怎么會把隧道打穿了?”趕過去一看,果然如此,連鋼軌都找不到,軌道被沙淹掉了。
每一次的施工隊伍不同,經(jīng)驗和手法不同,也給后續(xù)的運營維護帶來一些挑戰(zhàn)。地鐵的建設隊伍一直在不斷擴大,新手的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,必須及時跟上。施工中,意外的情況在所難免,但總希望越少發(fā)生越好。
當然,上海的建設隊伍還是非常有水平的,比如“逆做法”就做得特別好。建造地鐵時,一般順序都是從下往上做,最后結構封頂。而從上往下挖,難度比較大,被稱為“逆做”。“逆做”的好處很明顯,就是地面交通恢復速度快。
淮海路上造地鐵車站時,基本采取“逆做”,墻和頂板做好,管線鋪上,防水洞挖好,地面交通就能迅速恢復。交通恢復后,施工隊再繼續(xù)往地下挖土,挖的時候,在風井的地方留個出土口,整個開挖過程,盡可能不影響地面交通。
目前,上海地鐵線路總長超過500公里,三分之二都在地下。以上海的地質(zhì)條件,地下建隧道,沉降、變形、漏水等問題都是常態(tài),而維修不能影響第二天的正常運營。所以我后來感受到,運營這一塊,一旦出現(xiàn)問題,解決起來的挑戰(zhàn)性,比新建一座地鐵站還大,所以就繼續(xù)安心留下做運營。
做百年大計的地鐵
劉院士至今都關心著地鐵,前兩年依然主動要求下隧道看看??紤]到他的身體情況,我們攔住不讓他下去。但有時候開會,涉及重要方案時,我們還是請他一起來討論。他一直強調(diào)說:“隧道是地鐵的命脈?!币坏┧淼罌]了,其他什么都沒了,隧道和地鐵的關系,就是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。而上海由于特殊的地質(zhì)條件,隧道的養(yǎng)護難度又非常大。(劉院士于2016年7月31日在上海逝世,緬懷)
倫敦的第一條地鐵線,是真正的百年大計。百年大計其實僅指隧道和車站。列車的使用壽命一般只有30年,管線、照明都要換好幾次。只有隧道和車站,能在精心養(yǎng)護下使用100年。全世界第一條地鐵隧道就在倫敦,它已經(jīng)使用了130年,后來同樣漏水問題嚴重,其后不斷修修補補,經(jīng)過幾次“大手術”后繼續(xù)使用,不輕易廢棄。
上海對隧道的治理和養(yǎng)護,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經(jīng)驗。比如,“微擾動注漿”。有一次我們和劉院士在現(xiàn)場演示,來自日本的幾位專家,就對這項自主發(fā)明非常有興趣。隧道沉降不能一下子抬上來,要一點點抬??戳宋覀冄菔镜恼麄€過程,日本的專家一直希望多與我們交流。至今為止,我們控制隧道沉降、變形,依然是靠這個發(fā)明。
上海如今的地鐵規(guī)??偭恳呀?jīng)達到世界前列。面對如此規(guī)模的地鐵線路,我們對土建結構建立了多層次的管控機制。想象一下,這些線路,每天有八九百萬人在其間穿梭,平均一條線路上就有幾十萬人,如果在白天運營時發(fā)生問題,地面交通勢必亂套,對整座城市的生活影響很大。
我記得有一次,世紀大道站積水,早晨得知消息趕去,路上發(fā)現(xiàn)交通已經(jīng)開始變慢,于是我對司機說:“你慢慢開,我坐地鐵過去?!卑雮€小時,我就到了世紀大道站,那時大概是早上6點。果然不一會兒,世紀大道附近的地面交通幾近癱瘓。駕駛員10點還沒開到世紀大道,而那時候,我們已經(jīng)把世紀大道站的積水全部解決,地鐵恢復運營了。
所以,我們這一塊是永遠做不好、做不完的活兒。但希望,在我們的努力下,上海地鐵也能像倫敦一樣,真正成為百年大計。
西安電子智能化二級資質(zhì) 來源:號山東省住建廳 工程建設領域信息中心 易筑建筑 關于二級監(jiān)理工程師的傳聞已久,但并未得到官方公告,直到近日山東省建設廳一則公告印證了二級監(jiān)...
西安電子與智能化資質(zhì)公司 在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和相關部委的大力推動下,工程總承包模式正由工業(yè)領域全面拓展到建筑、市政等領域,新一輪工程總承包和項目管理的熱潮已經(jīng)到來,...
西安弱電智能化一級資質(zhì) 一個關注工程人情懷的 有見度 有溫度 有勵度 我們最新一期微課眾籌項目,是關于華潤春筍項目BIM和黑科技應用的,該項目BIM團隊簡直是霸氣側露,一舉榮獲中...
西安 電子與智能化 資質(zhì) 這是一個建設行業(yè)改革深化、重新洗牌的時代,工程項目管理面臨全面變革的新形勢。 為規(guī)范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程序和行為,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。 2017年...
電子智能化資質(zhì)新標準 PPP(Public—Private—Partnership)模式,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。2013年7月31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,要利用特許經(jīng)營、投資補助、政...